【非典型社區營造】- 高耀威
講者:高耀威
講題:非典型社區營造
日期:2020/10/28(三)
時間:1510-1700 地點:Q001
文藻外語大學「愛河.覆鼎金溯源奇航」 團隊於10/28(三)舉辦「非典型社區營造」演講,邀請了經歷豐富的高耀威先生。講者透過融入台南正興街的住戶,以創新的共生方式與當地的居民成功獲得連結。在過程中講者也提到他作為連結社區的橋樑,幫當地的居民拍攝電影海報以及廣告,讓他們累積了一定的知名度。之後正興街與台南市政府舉辦了「辦公椅競速拉力賽」,吸引了日本媒體來採訪,大部分都是由正興街當地的志工一手策辦,在講者的策劃之下,也讓社區與政府的連結變得更加密切。
圖一 高耀威先生講解日本媒體採訪正興街居民的情形
這個社區的居民常常透過社區表決,解決了許多政府無力改變的社會問題。講者領銜設立徒步區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居民而對他做出不禮貌的舉動,而他只用行動默默的證明自己的理念,徒步區的設立也降低了附近車禍頻率。講者也用了不同的思維去看待即將廢棄的果菜市場,與當地還在擺攤的幾位攤販協商之後,決定舉辦一場告別市場,再融合文化活動,讓這個「告別」變得特別有意義,也讓參與市集的人都能夠對即將廢棄的市集產生認同感。
圖二 高耀威先生講解徒步區的理念
世界上沒有無意義的事情,只是彼此的思惟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見解。講者不斷地把即將廢棄或是已經沒落的設施及學校逐漸改變它們的面貌,運用充滿創意的想法,為社區逐漸消失的文化披上了一層新的面紗。講者將這些故事一個一個的串連起來,讓演講變得更加豐富且生動。
圖三 本效議題導向創新教學發展計畫「愛河.覆鼎金溯源奇航」團隊主持人陸冠州老師(右)、陳子梅老師(左)與高耀威先生(中)合影。
謝鑫佑講座新聞稿
本校創新教學發展計畫「愛河.覆鼎金溯源奇航」團隊與圖書館合作,於10月1日邀請《五囝仙偷走的祕密》一書作者謝鑫佑先生到校演講,講述自身的寫作歷程與趣事,帶領聽眾認識作家眼中的覆鼎金。
《五囝仙偷走的祕密》這本小說,是以高雄市「覆鼎金」公墓為故事背景,並且榮獲「2011年書寫高雄創作獎助計畫」補助。當初撰寫小說的目的其實是希望能透過小說獲得政府的補助項目,因此嘗試朝兒童小說書寫,但是無意間的靈感發想,讓這本「兒童小說」成為了現在這本《五囝仙偷走的祕密》。
謝鑫佑先生講述撰寫《五囝仙偷走的祕密》歷程與心得。
謝鑫佑先生表示,「離開與被離開」和「人與地的連結」是他創作時想要探索的課題,因此書中主角透過保護家園的過程重新認識自己與家園。當他在2011年來到高雄覆鼎金公墓取材拍照時,廣大的墓區和數以萬計的墳墓令他印象深刻,當地「人墳共住」的奇觀更令他驚訝不已—「當我去拜訪一位當地耆老時,他的住屋遮雨棚下就凸出一塊墓碑!」、「聊天時,阿伯的腳就踩在墳墓上!」。謝先生不禁疑問:「當地居民是否會因為當地特殊的氛圍產生精神錯亂?或得到某種特殊能力?」因此將五名擁有奇特能力的當地小孩,及其冒險故事作為書中的主軸。
令謝鑫佑先生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在書中以想像的筆法描述覆鼎金公墓被拆遷的橋段,在小說出版沒多久後,覆鼎金的墳墓區在2017年全遭拆毀,改建為如今的「雙湖森林公園」。《五囝仙偷走的祕密》小說中的內容,竟如預言般的成真,讓謝鑫佑先生感到不可思議。
在小說中,最耐人尋味的設定便是主角王勝邦—他雖然擁有「保留美好」的奇幻能力,卻在故事中一直以「自我欺騙」的方式改變記憶,以逃避、遺忘的方式來療傷。謝鑫佑先生提到,曾有位讀者注意到這個細節並向謝鑫佑先生提問:「難道只有不斷的欺騙自己才能留住美好?」,讓謝鑫佑先生不禁讚嘆對方觀察敏銳。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讀後曾說這本書令他想起哥倫比亞作家—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 )的《百年孤寂》。不少人曾想將這本小說改編成電影或戲劇,但都因為人物、場景等因素過於複雜而沒有下文。不過在劇場導演周慧玲女士的努力不懈下,終於完成劇本並且開始排演中,預計將於2020年12月在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演出。這也將是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首個自製節目,透過劇場的演出勢必能讓更多人知曉、感受覆鼎金的人文風采。
本校創新教學發展計畫「愛河.覆鼎金溯源奇航」團隊與圖書館合作,邀請謝鑫佑先生(第一排左五),分享撰寫《五囝仙偷走的祕密》一書的歷程與趣事,並於會後與文藻師生、覆鼎金保安宮總幹事羅明才(第一排左四)、文教主任張饌鰆(第一排左三)、總務主任林全福(第一排左二)合影。
康文炳講座新聞稿
108-1學期文藻外語大學創新教學發展計畫「愛河.覆鼎金溯源奇航」團隊,於11月28日邀請《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康文炳先生到校演講,分享自身的編輯經驗與傳授媒體識讀核心觀念,告訴我們如何面對這充滿訊息碎片化、淺薄化、不確定性的網路時代 。
圖一 康文炳先生講述媒體偏誤
康文炳先生強調數位時代造成「閱讀破碎化」。人們滑手機變得漫無目的,閱讀了許多破碎空洞的訊息,得不到任何成就感甚至空虛,康文炳先生認為此現象為當代最大的焦慮來源。
面對訊息破碎的時代,康文炳先生引用王爾德的一句話:「年輕人無所不知,中年人無所不疑,老年人無所不信。」提醒學子除了審視自己的學識之外,也該具備基本的新聞識讀素養。
簡言之,大家應對媒體來源保持警戒,不受聳動標題影響,並檢視新聞內容陳述是否充分?證據是否可信?大家須意識到事實通常遠比報導複雜得多,我們只會看見報導者要讓我們看見的事物。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該枉下定論--因為,新聞的背後還有許多新聞。
康文炳先生鼓勵文藻學子,專注閱讀某一個領域的書籍,即使一個月只讀一本書,得到的知識也大過於滑手機三個月所獲得的訊息。他認為同學可以嘗試寫作,以寫作的方式思考,建議一開始須勤於練習將句子寫好,進而訓練表達情感,接著挑戰段落。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最壞的時代是對我而言,最好的時代是對年輕世代而言;紙媒體不會死,但會慢慢縮小,就像廣播那樣。數位媒體透過語言、文字、影音、網路等,讓閱聽人接觸後產生湧現各種新的體驗。至於它會呈現那樣的時代,就等著年輕世代去開創了。」康文炳先生總結了他對媒體的期待,對年輕世代的期許,他還在等著年輕世代回應他的答案。康文炳先生提醒台下的文藻學子:「這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如果一個答案過於簡單,那它不是假的,就是沒有價值。人生真的沒有簡單的答案。」
圖二
本校議題導向創新教學發展計畫「愛河.覆鼎金溯源奇航」團隊主持人陸冠州老師(右)致贈感謝狀與康文炳先生(左)合影。